1.歷史淵源
高甲戲流傳于泉州、廈門、漳州和臺灣省等閩南語方言區,以及港、澳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地。明末清初,泉南各地農村,每遇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,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漢。隨隊伍游行于村里,或就地作簡短表演。以宋江故事為主,又以武打為盛,配以南鑼鼓和民間的“紅甲吹”、“十音”之數曲調。只有道白,少有唱腔,有時還排下“蝴蝶陣”、“田螺陣”等。這種形式的出現,很受村民喜愛,逐漸發展為由兒童組成的業余戲班,演出節目仍為梁山泊故事,群眾稱之為“宋江仔”。后來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出現,稱為“宋江戲”。
宋江戲由于專演宋江故事,劇目內容單調,發展緩慢,逐漸走向衰落。至清中葉(約1820-1840間),在南安縣岑兜村,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某歸僑合辦一戲班,叫“合興班”,也稱“三合興”、“合興戲”,它突破了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,改演半文半武的劇目,如《困河東》、《斬黃袍》等,此外還吸收一部分弋陽腔、昆山腔和徽戲的劇目,如《貍貓換太子》等。小戲則多來自“竹馬戲”,如《管甫送》、《番婆弄》、《搭渡弄》、《妗婆打》、《唐二別》等,隨后還演出不少男女情愛題材的“繡房戲”,如《杏元思釵》、《秦雪梅思君》等。音樂曲牌大量吸收“南樂”,部分吸收“錦歌”。表演吸收不少梨園戲的身段科步,如“七步顛”、“舢板行”、“相公摸”等,但卻較為活潑夸張,具有自己的特色。后來劇目又向“公案戲”發展,出現了《包公審黃菜葉》、《高奎假王球》等。清末始稱“高甲戲”,傳說高甲戲因“搭高臺”、“穿盔甲”得名。
清代末葉,高甲戲已非常興盛,僅晉江、南安兩縣就有上百個戲班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前后,京戲傳入閩南后,高甲戲深受影響,武打套路、鑼鼓經從京戲吸收過來,但有所改造,使之溶化于高甲戲特色之中。這一時期,劇目發展很快,一部分是吸收京劇的,如《屯土山》、《古城會》等三國戲。而大量是取材于章回小說和民間傳說而加以改編,其中不少是連臺本戲,演出劇目約有900多本,但大多屬幕表戲。
高甲戲自清末以后,發展非常迅速,一是善于吸收外來劇種的藝術養份以充實自己;二是戲班經常出國到東南亞諸國演出,與外地戲班進行藝術交流。直至30年代,高甲戲出國演出,已達到高潮。許多藝人飲譽國外,高甲戲藝術也獲得較大的發展提高。。
2、劇本文學
高甲戲脫胎于“宋江戲”,又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,突破了劇目限制,豐富了演出劇目。劇目有來自木偶戲、京戲,還大量從古典小說、章回小說、民間傳說中改編,如:《說岳》、《隋唐》、《施公案》、《彭公案》、《包公案》、《楚漢》、《粉妝樓》、《七俠五義》等等,十分豐富。高甲戲的劇目分為“大氣戲”(宮廷戲和武戲)、“繡房戲”和“丑旦戲”三大類,以武戲、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。傳統劇目有九百多本(幕表戲),已整理記錄二百多本。隨著劇種的發展,劇目題材不斷拓寬。建國以后,高甲戲又創作了許多優秀劇目。
傳統劇目:
“宋江戲”時期:《李逵大鬧忠義府》、《宋江殺惜》、《武松殺嫂》、《搶盧俊義》、《扈三娘替嫁》等。
“高甲戲”時期:《困河東》、《斬黃袍》、《郭子儀拜壽》《貍貓換太子》、《薛蛟充軍》、《管甫送》、《番婆弄》、《妗婆打》、《桃花搭渡》、《掃秦》、《杏元思釵》、《楊國顯失金印》、《孟姜女哭長城》、《秦雪梅思君》《包公審黃菜葉》、《水淹七軍》、《三戰呂布》、《鳳儀亭》、《麒麟山》、《北漢帝吊柳樹》、《陳三五娘》、《王昭君》、《許仙謝醫》、《筍江波》、《昭君出塞》、等。
新編歷史劇、傳奇?。骸哆B升三級》、《屈原》、《滿江紅》、《鳳冠夢》、《玉珠串》、《金刀會》、《上官婉兒》、《金魁星》、《大漢魂》、《鄭成功》、《黃道周》、《膽劍篇》、《審陳三》、《武則天篡唐》、《真假王岫》等。
現代戲:《海螺》、《赤道戰鼓》、《一塊石》、《惠女新傳》、《唐山情》、《風雨清源山》、《僑鄉之歌》、《南海明珠》、《鳳凰樹下》等。
3、音樂
高甲戲音樂源于閩南的民間音樂、南樂、傀儡調,同時也受到了梨園戲及外省劇種音樂的影響。它由唱腔曲牌、吹奏曲牌和鑼鼓經三部分組成,唱腔用泉州話演唱,屬泉腔。調門沿襲南樂,分別以洞管、品管的管孔命名,調門不同,情趣亦異。旋律以五聲音階為基礎,調式以商調式為主,宮、羽次之,徵、角較少。
唱腔曲牌有三大類:⑴大氣戲類,多為武生、凈腳所用的唱腔,常用的曲牌有“將水”、“玉交”?!皩⑺边m用于塑造英雄人物形象,曲調豪邁、激昂;“玉交”適用于生行、旦行,曲調優美,抒情活潑。⑵生旦戲類,多為生旦腳色所用的唱腔,表現方法比較細膩。曲牌有“福馬郎”、“北調”、“短中滾”旋律柔和優美。⑶歌謠類,多為一些小戲、丑旦戲采用,曲調優美、風趣、活潑。曲牌有“長工歌”、“燈紅歌”等。
吹奏曲牌有大吹樂與小吹樂之分。大吹樂用大吹演奏,配合大鑼鼓介,主要表現在“引搭腔”(裝飾音)的運用及升堂、拜壽、飲酒、比武及劇終……曲牌有“三通”、“開太平”、“昭君悶”等。小吹樂用南噯或品簫主奏,曲牌有:“北上小樓”、“梅花操”、“三迭尾”等,表現抒情、活潑、風趣,以及沉悶、悲憤等多種場景情緒。
高甲戲的鑼鼓經在藝術表演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它吸收了京劇小鼓(北古)的演奏法,以及梨園戲、木偶戲的南鼓演奏法,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鑼鼓經。有突出劇種藝術表演程式的通用鼓介,也有突出行當表演的鑼鼓介,有配合唱腔曲牌的鑼鼓介稱“曲介”,也有配合吹奏曲牌的鑼鼓介稱“牌介”,及配合念白的鑼鼓介稱“白介”。
4、樂器
高甲戲打擊樂的樂器有:通鼓、大鑼、大鈸、小鑼、響盞、小鈸。
文樂有:琵琶(南)、南噯、品簫、三弦、二弦、洞簫、二胡、中胡、高胡、板胡、琵琶(北)、揚琴、還采用小提琴、大提琴、長笛、小號、單簧等。
琵琶:亦稱南琶。形體沿唐制:半梨形,曲項。四弦,四相九品。音域D—d4。橫抱彈奏。是劇場演出的主奏樂器。
南噯:即嗩吶。長48.5厘米。形體同一般嗩吶。音域g—e2。奏法特殊:吹氣不斷,用鼻孔換氣。音響剛柔相濟,時而明亮高亢,時而陰沉柔和,既可渲染熱烈氣氛,又能抒發優柔之情。是草臺(廣場)演出的主奏樂器。
響盞:鑼形。面直徑5.2厘米。置篾筐上,用小單錘(竹片裝酸棗核)敲擊。音響高、亮、清脆。用于小吹或大吹曲牌,有特殊的藝術效果。
5、舞美
高甲戲的舞臺美術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?!八谓瓚颉睍r期,大多是在廟會、廣場、街市上進行簡單的表演,后期表演內容逐漸豐富,但舞臺陳設仍較為簡單,通常布置一桌二椅,還有一些配合演員演出用的道具。
由“宋江戲”演變為高甲戲時期,隨著舞臺表演程式不斷豐富,舞臺美術也逐漸完善,它融合和借鑒其他劇種的舞臺表現藝術,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。高甲戲的服飾和頭盔,大都是由晉江、泉州幾家刺繡作坊承制的,有著濃厚的民間工藝色彩。而在化裝上,早期的化妝比較簡單,除丑角、凈角外,一般都不打底色,但隨著高甲戲表演藝術的發展,化妝也有發展和提高。建國后,劇團進戲院演出,化妝比較講究,改用油彩。而高甲戲特有的行當中,又獨創出與眾不同的化妝方式,如:髯口的表現上,丑角用八字短須,夾在鼻中隔,使之表演靈活風趣,獨具特色。服飾最具特色的是女丑,女丑常穿大紅襖配黑色褲或黑彩裙,腳穿紅色公雞鞋。近年,通過重點劇目的演出,舞臺美術進行了實驗和改革,取得了突出的成績。如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劇團1999年排演的《金刀會》和2002年排演的《上官婉兒》,兩劇的舞美設計均獲國家級、省級多項大獎。
⑴臉譜:高甲戲的臉譜色彩對比強烈,用色豐富,有黑、白、紅、黃、綠、青、金等色。臉譜以人物性格特征而定。如丑角的化妝鼻梁上常打上“豆干塊”。女丑則于額際扎黑紗巾或黑色昭君眉,用假發代替真發,尾端打個結或掛個“羊角髻”,插上鮮花或用紅色自制的扎花,面敷濃粉,兩頰各涂胭脂一團,嘴巴的周圍還點個黑痣。跳加官、土地神、鬼怪等使用面具。鬼魅都在鬢角處掛金紙剪成的長串紙條。
⑵髯口:有大胡、開口、三杯、四喜、五柳、短胡、角須及一些小型的改良須,還有最富特色的丑角小巧八字短須。
⑶服裝:有五通五甲之稱,有黑白紅黃青五色。旦服有襖褲、襖裙、短褂、小姐帔、青衣、夫人帔。老生和老旦穿的是正色的偏暗色。女丑常穿大紅襖,配上黑褲或黑裙,腳穿紅色公雞鞋,有時還加上木制高跟。還有短衫丑穿大頭衣;官家花花公子穿紅頭架;英雄豪杰穿白頭架。
⑷盔頭:有帥盔、墨斗、帝帽、金雕、侯帽、戰巾、小監帽、中軍盔等。
⑸靴鞋:有帝靴、黑靴、虎仔靴、男女踢仔靴、武打鞋、云鞋、黑鼻鞋、繡鞋等。
⑹道具:高甲戲常用的道具有文房四寶、鑾儀器仗、刀槍旗幟、公堂刑具、神佛祭品、天幕景片以及水旗、車旗等。
搜羅整理:戲胞